决战脱贫攻坚 | 搬出荒凉沙漠后的幸福生活

时间:2020-07-22 14:25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阅读:
【字体:   打印

  “库尔班罕,你这是去哪儿啊?”

  “赵书记,我要去办理合作社消防验收的手续。您又来走访呢?”

  7月10日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纪委书记、监委主任赵琛在走访时遇到了正准备出门的库尔班罕·买提肉孜。

  两年前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库尔班罕,如今是“沙漠守望者”农家旅游合作社的负责人。

  “去年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名,实现营业额超20万元。”库尔班罕对2019年农家旅游合作社取得的成绩十分自豪。指导村民整理民宿客房、传授民宿管理知识、通过抖音直播平台推介家乡……库尔班罕的微信朋友圈,记录着故乡的变化和前进的步伐。

  三年前,库尔班罕所在的达里雅布依乡,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,距离于田县城240公里,全乡361户1409人。“住着用胡杨、红柳枝排扎而成的‘芭子房’,喝着克里雅河高氟、高碱的涝坝水,没有路、没有电、没有网络,过着‘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’的原始生活,贫困发生率高达82%,被称为沙漠里的‘原始部落’。”回想起以前的日子,库尔班罕恍若隔世。

  “不搬离沙漠腹地,达里雅布依乡的脱贫攻坚就打破不了瓶颈,虽然吃穿不愁,但教育、住房、饮水、基本医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。”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贾存鹏说,易地搬迁是唯一出路。

  2017年达里雅布依乡易地搬迁计划提上日程。项目下达后,县乡纪检监察机关主动靠前,跟进监督,从项目实施到竣工验收,既督进度又督质量。经过几个批次的搬迁,2019年9月27日,包括库尔班罕家在内的114户村民从祖辈生活的沙漠腹地搬至距县城91公里、设施齐全的易地扶贫安置点。至此,最后的沙漠部落完成了整体搬迁,实现了历史性跨越。

  村民乔力帕汗·买提肉孜是最后一批搬迁户中的一员,住进通电通水通气的新房子,“自来水真甜”是乔力帕汗最常说的一句话,每天用着水管中流出的“甜水”,她总笑得合不拢嘴:“现在屋子又宽敞又舒服,燃气、电热水器都有,做饭、洗澡都很方便。”

  搬迁只是方式,脱贫才是目的。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,最关键的就是发展产业、稳定就业。如何让从沙漠里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,是必须攻克的难题、难关,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重点。

  今年,在自治区扶贫信贷资金支持下,村里新开辟了420亩梭梭大芸试验田项目,引进了优质梭梭及大芸种子,配套建设了滴灌等设施,通过“合作社+种植大户+贫困户”的产业联合体模式,带动102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。60岁的百合提汗·阿布杜艾尼一家也被纳入其中。

  刚搬过来时,百合提汗有喜有忧。喜的是,儿子、儿媳都有了稳定的工作;忧的是,自己身体硬朗,却找不到事做。

  “我身体很好,没事干浑身就难受。”百合提汗说,“我家4口人,分了8亩地,平均一亩地有5000元的收入,我干得可起劲了。”

  为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转,乡纪委、监察办的监督重点随之做出调整。赵琛带领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到从合作社成立运转、分红等各个环节,并通过监督推动“一户一策”“一人一岗”、国家干部对口结对“一帮一”“多帮一”等帮扶措施落实,让搬迁群众安居并乐业。

  从大芸种植户到大芸种植加工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,再到梭梭大芸试验田管理员,在不断学习种植大芸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中,阿里木江·艾力尝到了甜头,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。

  “合作社成立后,大芸产量提高了,品质也越来越好,再也没有出现大芸烂在地里的情况,最重要的是村民不为销路发愁。”阿里木江说,“今年新种的420亩梭梭,明年可以接种大芸,我会跟村民一起好好管理,争取早日见到效益。”

  截至目前,达里雅布依乡共种植梭梭1000亩,预计年产70吨,可增收420万元。阿里木江和乡邻一起管护着开春种下的梭梭柴,憧憬着来年的丰收。(通讯员 杨莉 || 责任编辑 李文峰)

打印文章|加入收藏|分享到: